被选为绩优样本的员工须是“绩效优秀人员”而非“合格人员”,他们要有开放的心态,开朗的性格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,对本职工作有较深广的思考和认识。
在建模过程中,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绩优人员进行行为事件访谈。然而,交广国际管理咨询认为一些企业在选择绩优样本时爱凭感觉行事,没能选对绩优人员样本,致使访谈效果不理想,无法挖掘出优秀的行为事件。
通常,被选为绩优样本的员工须是“绩效优秀人员”而非“合格人员”,他们要有开放的心态,开朗的性格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,对本职工作有较深广的思考和认识。可优先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员工作为绩优样本:工作年限2年以上,对公司情况非常熟悉,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感受和认识;连续3年绩效考核或综合评价排名处于模型覆盖群体中前20%;连续2年以上绩效考核或综合评价良好。如果没有具体的绩效考核数据可供参考,企业可根据员工工作态度、上级下达指标的完成情况,或对所负责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情况等,来决定是否将其作为绩优样本。
构建胜任力模型必须以应用目的为出发点。如果仅用于招聘选拔,对模型的精度要求并不高,完全可以从职能分析出发,利用成熟的模型库建模,也不需要太多企业特色;如果用于人才培养发展,除了建模调研须深入细致外,还应充分考虑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前瞻性,对模型的精细化程度有更高要求。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具体过程中,最好注意以下几点:
关注现在,兼及未来。一些咨询公司在帮助企业建模时,习惯于分别访谈绩优人员和绩差人员,通过对比两个群体的差异性,来提取素质指标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最初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采用绩优人员与绩差人员对比的建模方法并不可靠。要保证建模的成功,应当以战略文化为导向,以实证调研为基础,多种方法综合运用。既访谈绩优人员,又对建模对象的上级领导进行访谈,同时还要进行战略文化分析、工作情境分析,并辅之以焦点小组访谈、问卷调查、内部专家研讨等多种方式。
既有共性,又有特色。“胜任素质在每个企业都是差不多的”,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,很多企业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习惯于照搬其他企业。实际上,即使处于同一行业,同一岗位在不同企业也会存在差异,很少有两个企业对能力素质行为方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。以“销售经理”一职为例,有的企业销售经理是管理岗位,不仅要做销售工作,更要管理其他销售人员;而在有些企业,销售经理只是一名高级销售人员。同时,由于企业文化不同,不同企业对任职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。因此,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,既要看到不同企业间存在的共性,又要强调行业特色和企业特点,生搬硬套的做法是行不通的。
既具体化又不过分量化。胜任力虽然客观存在,但却是看不见、摸不着、抽象的东西。也就是说,胜任力本身是无法精确量化的。如果硬要追究3分的行为和4分的行为到底差在哪,就会陷入无尽的纠结当中,使用模型的人越要分得精细越容易陷入偏执、荒谬的境地。要认识到,在使用胜任力模型时,对某些深层次特征的过分精确量化反而造成失真,所谓“过犹不及”。因此,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,定义、说明越简单越容易理解,操作起来也就越方便。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《管理建议:如何管理好手下员工?》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