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益生产方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被引入中国,在有些企业的实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,但都收效甚微。影响精益生产方式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企业文化的因素尤为重要,交广国际管理咨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。
1、精神理念问题
中国企业的问题主要出自缺乏一种民族精神、一种经营理念。日本能在短短的30年中赶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,与其说足日本依靠了物质力量,不如说依靠了一种精神力量,重文化、重纪律、重群体、重功利的民族精神,日本企业调动了最根本的资源—员工的能动性,不完全是靠物质刺激,而是靠群体成就感。
。如果有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精神,就一定会千方百计的去学习了解当今世界公认的冠军企业的做法,不仅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吸收,而且要有超越。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强手相比水平差距悬殊的情况下,如何像在上世纪50年代一样,树立起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,在自己的各个领域超越世界一流水平的精神和信念,这是最重要的,这也是中国企业最缺的。
2、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影响
我国正在由农业社会不断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迈进,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受到农业社会观念的影响。农业社会中主要是农民的个体劳动,其行为比较自由,难以形成严格的纪律观念。
受2000多年农业社会的影响,中国人习惯于不严格遵守纪律,不能坚定的执行正确的制度,经常对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质疑。视走捷径为聪明和智慧的表现,并受到尊重;视严格遵章守纪为呆板、笨,甚至受到歧视。中国的一线工人,似乎对苛刻要求总是不太适应。
在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最大困难在于“员工不遵守相关制度”。
3、惩罚文化较为普遍
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“惩罚文化”也是实践TPS的重要障碍。通常是管理者设定一个目标或者标准,员工没达标就扣分罚钱而不是想办法把管理工作不断提高。这是典型的用经营的手段进行管理的思维,这难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感情。经营管理培训讲师指出推行TPS后,企业30%的员工要被节省下来。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他们裁员。恰恰相反企业应从最优秀的的员工减起,把他们转化到新的事业或者管理工作中去。如果采用末位淘汰,那么工人就不会把问题或者经验告诉你,因为他担心下一个会是他。这样,TPS肯定推行不下去。
共有 0 条评论